遇见互联网

Yosemite National Park

高考后,迷上互联网,整天研究互联网产品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当时网易云音乐还没有现在这么红。周围的同学大都还在使用QQ音乐,酷狗音乐,虾米音乐等,于是我开始有意向大家安利网易云音乐。然而作为后起之秀,网易云音乐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?

大一

刚上大学时,有时听歌看评论都能看半天。那时脑子里还没有产品这个概念,就只是认为网易云音乐能够吸引用户,并让用户长时间停留在上面。后来就写了这篇入门级的《网易云音乐产品体验报告》 ,然后开始向各大媒体网站投稿。陆陆续续投了十几家媒体,现在也早已经突破10万+的访问量。

记得当时投给虎嗅时,被告知“公关性太明显”。确实如此,报告全篇都是对网易云音乐的赞美之词。这篇报告有很多缺点,现在回头一看很多地方都不能以理服人。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个“产品”,本身也承载着某种意义。这篇报告开启了我的产品之路,带我走向了互联网世界。

从那以后,开始更加执着于优秀的互联网产品了。相信一个好的产品,一定能让世界更美好,能改变世界。也许从那时开始,心里就埋下了创业的种子。后来逐渐认识到,这就是一种互联网情怀。于是我开始看大量产品相关的书籍,比如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、《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》、《参与感》、《结网》、《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》、《简约至上》、《从0到1》、《精益创业》等。殊不知,当时自己正处在中国互联网特有的产品经理浪潮中。

90年代的互联网是程序员的技术创业时代,那时的互联网还是一片荒芜。谁有技术,谁做出产品,谁就有机会。进入21世纪后,技术创业的红利期开始慢慢结束。技术已经不再是门槛,商业模式才是王道。紧接着就是门户战、团购战、O2O之战、打车之战、直播之战,创业圈开始流行”只差一个程序员了”。这几年是产品经理巅峰的时期,逢人必谈痛点、需求、用户体验和次日留存率。

风来了,猪都能飞起来。那时天真的以为自己站在风口上,肯定有机会能飞起来。整个互联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,各种90后创业新闻(超级课程表余佳文、礼物说温城辉、伏牛堂张天一、安妮漫画陈安妮等)铺天盖地。那时的自己开始幻想创业,开始幻想站在聚光灯下讲自己的产品,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。

大二

进入大二后,开始学习技术、设计、运营等。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刚刚离职创业邦的王兄,得知他想做一个创业类的公众号后,我主动提出帮他一起运营公众号。两人一拍即合,开始了公众号运营之路。在公众号运营期间,粉丝从几十涨到了几千,全程没有任何推广,都是高质量的自来水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也学到了很多创业相关的知识。比如商业BP如何写、投资人渠道和运营策略等。其中最出名的一篇《商业计划书之九九真经》 被多家创业媒体推荐以及被真格基金收录。这篇文章我只是最后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,主要内容都是王兄所作。此外,我也写了一些创业类文章,访问量也不错。运营了99天后,由于自身原因,还是退出了。

不过,在这期间收获很大。也为以后的创业观奠定了基础。之后在学校里,又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创业比赛。期间经历了各种坑:团队不行、idea不好、执行力不强等等。现在看来,尽管大学生创业比赛是一个伪命题,但是通过大学生创业比赛还是能提前遇到创业中的一种坑。比如如何组建团队、如何头脑风暴、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等。所以对于大学生创业比赛,我鼓励有想法的同学积极参与。这个过程,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创业都有很大帮助。

不知从何时起,圈子里开始流传“未来五年,产品经理会失业吗?”当时看了,不以为意。事实上,产品经理永远不会失业。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初创期、成长期、泡沫期和成熟期。产品经理浪潮褪去后,产品经理不会消失,产品经理只会变成一个正常的互联网岗位。在这个岗位依然怀着改变世界的梦,依然有一颗做出好产品的心。

大二开始接触项目开发了,刚开始从Web入门。开始带着廉价耳机,用着有点微卡的华硕,没有机械键盘。每天享受着用代码实现自己的想法的快感,那种感觉特有成就感,让人上瘾。敲了一个月后,第一个项目物联网-大数据可视化系统上线。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800元,虽然是友情价,但是是通过自己的业余爱好赚来的,这波不亏。晚上叫上了几个兄弟,跑到陆哥烧烤撸串挥霍,大家都在畅想未来。那时的自己觉得整个人生都是灿烂的,未来不可限量。

渐渐的,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了技术。与其整天纸上谈兵,不如自己动手做出来想要的产品。就这样跳入了技术圈了,从此产品是路人。自己总结道,产品经理就不应该是一个职位,而是一种思维。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产品思维,产品思维和技术不矛盾不冲突。二者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,才更有机会作出伟大的产品。

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,大多也是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出身。认可这点后,开始更加疯狂的学习技术。从前端、后端、数据库,样样都学,全是野路子。到大二下的时候,确定了大学的目标——毕业进入阿里巴巴。在一所普通211里,每年能去阿里的屈指可数,有时甚至零蛋。但那时自信满满,相信自己一定能行。

大三

大三上,进入了学校教务之星工作室学习。工作室里面的同学都很优秀,大都是因为兴趣爱好而编程。到工作室的一学期里,我基本上每次都是最后走的几个人之一。在这期间拿到了《我的交大》网页编程大赛一等奖、萌芽杯创业大赛三等奖,得到的奖品是128G 闪迪U盘和2000元创业启动金。不过没有骄傲不前,因为这对于那些ACM技术大神而言不值一提。于是继续学习,后来认识了大鑫哥。经过大鑫哥推荐加入了INCLASS团队,可能前三年的积累在这一刻爆发了。

大学里遇到过很多团队,大都是比赛完就各奔东西不再联系。只有这个团队,大家从队友变成朋友,从朋友变成兄弟。团队里有做硬件、机器学习算法、服务器、前端、APP、策划等。我主要负责Web前端、APP和策划答辩。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和无数个通宵调试,终于拿下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家一等奖。

在后续的不断优化调试改进中,斩获了其他几项国家级省级奖项。多少个大江南北,对少个通宵调试,每次比赛都是过山车。在火车上怕别人把模型给压坏了,每个人轮流值班看守。做了1天的动车,刚到比赛场地,随便吃几口饭就开始调试,不到比赛结束不放松。也许是越努力越幸运,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。在这个团队里,收获了很多,也认识很多优秀的人。他们向火焰一样发光发热,激励着别人。

从大一进校,就定下了保研工作二选一,坚决不考研。但这次经历,让我对研究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研究生乃至博士,是自己仅有的能够全力钻研自己想学的知识的时间。工作常有,静下心来研究某个领域的机会却不常有。由于大一刚进校时,稀里糊涂挂了一科导致失去了保研资格。所以下定决心考研,毕业后要继续读研深造。这个项目后,总管和他女朋友拿到了学校本科毕业生的最高荣誉,团队其他几位大佬都去了国内著名高校深造。同时,我的努力才刚刚开始。

项目结束后,我开始总结反思。开始重新修改人生方向,弄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。也许是搞了两年的工程,有些厌烦了。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名副其实的码农,每天做的工作不再有当初那种成就感。工程能力已经很难提高了,做的项目大多都是曾经用过的,没有新的挑战。

做工程,以后怎么拼得过年轻人?别人比你经历充沛,时间还比你多。加之之前项目里,接触了算法的神奇。什么BP神经网络、人脸识别,感觉就像发现了另一个处女地。不过没有立刻钻进去,免得三分钟的热情。后来用算法跑了几个DEMO,觉得这玩意儿确实比纯工程有趣,还有点科研性质。大多数人从小的梦想就是科学家。

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和实践后,决定了研究生的攻读方向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。这一刻不再对读研抗拒了,反而更期待。甚至如果确实有情趣有实力,科研学术也未尝不可。人是因环境而改变的。从大一坚决不考研,到现在的研究生价值观,经历了180度的大转弯。现在想起之前的格局实在太小了。

前段时间,看了傅盛的认知三部曲。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。很多事情的失败,都是由于在那个阶段的认知不足。冷静思考过后,发现自己曾经确实有认知局限,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。

在火热的自行车大战里,人们似乎还停留在“只差一个程序员”的创业时代。殊不知一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革命,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行业的游戏规则。2016年3月,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、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,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。

这个由谷歌研发的AlphaGo公然挑战被人类视为智慧结晶的围棋领域,并还击败了著名围棋大师。一瞬间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疯狂的发布这条消息,似乎人类即将迎来一场人工智能革命。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投基金规模也迅速增大。

互联网巨头们也不甘示弱,谷歌启动AI First战略,Facebook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,BAT纷纷设立AI实验室等。人工智能概念股疯涨,这是泡沫吗?答案是否定的,人工智能早已经在未雨绸缪。人工智能核心分支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存在几十年了,只是当时限于芯片计算能力和数据的缺乏。现在的数据量已经远超人们想象,芯片的计算能力也大幅提高,人工智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。

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,也是在这一年遇到了INCLASS团队。在团队里有个小伙伴使用了机器学习算法里的BP神经网络,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。AlphaGo的核心深度学习算法也是源自机器学习的分支神经网络算法。不过现在也不晚,项目还在实验室,要研究随时可以去。

可能从2016年开始,互联网又进入了技术创业的时代。单车大战可能是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业的最后一波红利了。今后,创业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。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最先的一批技术拥有者享受红利,然后技术成熟后再进入商业模式创业期。等商业模式被发掘待尽,又会进入下一轮技术革命。目前人工智能正处在这个阶段,传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枯竭。

蝉游记创始人,著名产品经理纯银说,现在互联网的好想法越来越少了,想到的大都已经有产品了,互联网创业越来越难。未来只有期望那些懂商业的科学家来改变世界。当然,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无脑式的追逐热点。去年火热的VR/AR,今年已经完全淹没在了人工智能的声音里。不过VR/AR,确实有局限性。

相比人工智能的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提升,VR所需要的屏幕分辨率、网络带宽和手机计算能力还不成熟。之前买了Samsung GearVR体验,颗粒感还是存在的,鼻前的缝隙时刻在提醒你还在现实世界。S7 edge作为安卓旗舰机,插上VR后,屏幕都显得差强人意。可想而知市场上那么多的低端机,插上VR后是什么样的体验。不过虚拟现实产业肯定会迎来爆发,只是时间的问题。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不要盲目追逐热点,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。

大四

有互联网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,互联网为这个时代带来了无限可能。从决定考研到现在经历了很多事情,期间Gap了半年。这半年找到了自己这一生应该追逐的事业,只要自己做的事情能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就心满意足了。人生是一场马拉松。那些打不倒我们的,只会让我们更强大。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Contents

  1. 1. 大一
  2. 2. 大二
  3. 3. 大三
  4. 4. 大四